2025年3月26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发生4.2级地震后仅隔两日,3月28日缅甸又突发7.9级强震。这一系列震灾警醒我们,提升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刻不容缓。
培训伊始,救援指挥学院救援技术教研室王振雄主任依托地震废墟模拟设施与科普展区,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开展系统化理论授课。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演示板块运动过程,结合建筑结构剖面图解析抗震薄弱环节,深入阐释地震成因机制、震级烈度关联性及建筑物倒塌规律等核心知识。
在实战训练环节,王主任重点指导40名警卫学专业学员开展多维度能力训练。首先组织倾斜空间适应性训练,学生们需在倾斜的模拟震后环境中完成定向移动、障碍跨越等任务,有效强化动态平衡与空间感知能力;随后进行不同震级的强震模拟平台体验、震后废墟模拟攀爬训练等进阶科目,通过递进式训练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应急处置水平。
为量化培训成效,军队指挥学研究生刘岩霖与应急救援专业研究生朱思霁实施全流程教学评估。培训前后对比数据显示,85%的学员认为理论知识讲解具象易懂;80%的学员表示废墟模拟训练对避险技能提升“帮助极大”。本次地震灾害避险自救培训为同学们掌握地震灾害相关知识及应对核心技能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的专业范本。
学生声音:真实感是关键词
课后问卷调查中,学生的“点赞”与“吐槽”同样真实:
1.“废墟模拟太震撼,但缺了点‘细节’!”
80%学生认为废墟搜救对技能提升“帮助极大”,但许多人建议增加假血、残肢道具和真实音效:如果能听到坍塌声和呼救声,紧张感会更强,更接近实战。一名参与培训的同学曹志勇感叹道:“倾斜房间的眩晕感让我手心冒汗,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对地震救援有了更深的敬畏。”
2.倾斜房间让我头晕,但很有用”
47.5%同学在倾斜房间体验中感到“比较晕”,但普遍认可其训练价值,建议“分阶段倾斜”或增设安全扶手。
3.“VR技术快安排上!”
地震模型讲解环节中,57.5%同学希望引入VR技术:“动态演示建筑倒塌过程,比静态模型直观十倍!”
“ 灾害避险没有‘模拟题’,只有无限接近真实,才能让学生们在关键时刻顶得住。”课程负责人王振雄教授表示。未来,救援指挥学院将持续以“实战化、科技化、人性化”为导向,打造更贴近灾害现场的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灾害避险能力与自救能力。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j670aw9hNTeIRN40Gi_y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