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位置: 首页 > 警大·要闻 > 正文

学校隆重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2020-12-19单位:教务处 作者:文/杜元斌 董艳磊 图/杨亚东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2020年12月18日下午,学校隆重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本科教育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牟玉昌、校长马金旗发表讲话,刘义祥副校长对《警察大学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2021-2030年)》作了说明。学校领导,公安部人事训练局教育训练一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屈明,全体教职工和部分本科生代表参加了大会。房凌春副校长主持会议。

马校长指出,要把本科教育放在办学治校的基础地位、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学改革的前沿地位。对我校而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有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国家一流标准、有量多质优的教学成果、学科竞赛成绩具有竞争力、生源质量好就业率高、培养人才的社会评价高等6个关键指标。

马校长对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作出部署。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大类招生制度,深化“1+5”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推广辅修专业和职业认证制度。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从政治立场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视野开阔、能打善赢、文化修养高、科技水平高等7个方面强化警察大学人才培养特质。实施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国家安全、社会治理和公安工作、消防救援工作急需的精英型人才。二是优化专业布局。发展国家安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公安工作急需专业,建强特色专业,开办新专业或专业方向,稳定消防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专业链、专业群。广州校区高起点开办本科教育,实现两校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三是实施金课工程。丰富课程资源,建强建精核心课程,强化通识通能课程建设,挖掘前沿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发展在线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集群。四是推动课堂革命。推动智慧课堂建设,把课堂变成理论研究、思想碰撞、智慧启迪的科学殿堂。革新教学形态,逐步建立课堂教学混合多元、教学方法先进多样、学习资源智能推送、训练结果智能分析的教育教学新形态。改革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化考核学业评价模式。五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建好教师发展中心,开发系列特色教师教官培训课程。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将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落实好教师调研和挂职锻炼制度。六是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金课。要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把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情况作为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教师能力发展评价、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做到示范引领,每名教师都要做旗帜,引领学生人生发展;每名教师都要做灯塔,照亮学生人生方向。

牟书记指出,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针,全面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会议;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对公安工作系列指示要求,找准警察大学教育发展方位的重要会议;更是学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建设新型警务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会议。全校各级都要深刻理解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大意义,按照会议的统一部署,扎实做好本科教育工作。

牟书记对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坚持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警大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把“政治建警”“政治建校”作为本科教育的指导方针。把“四个铁一般”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把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和重要训词精神贯穿到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本科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管理育人意识、育人成效作为管理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二要持续建设金专金课,着力培育警大名师。树牢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把发展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品质,作为发展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打造特色专业群。以“四新”建设、课堂革命为抓手,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把主干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建成金专金课,形成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金专金课群。有计划地遴选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充分挖掘优秀教师潜力,通过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培育叫得响的名师大家。三要加强组织保障,全面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热情。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凝聚合力,集智攻坚。充分发挥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全面落实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集体教研制度、集体业务学习制度,全面加强教学团队、课程组建设,创新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机制,跨学科、跨单位组建更多的教学团队,实现协同发展、融合创新。要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传承优良传统,加大政策激励,构建“师德师风考核、教师业绩评价、教学奖励”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师评价激励制度体系,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重奖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教师,突出重质量、重实绩、重贡献的导向,让倾心教学、潜心育人的好老师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