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建动态

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建动态 > 正文

学校召开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效预评估专家组反馈会暨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11-16 作者:杜元斌 来源: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点击:

11月15日下午,学校在第二会议室组织召开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效预评估专家组反馈会暨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部分校领导、校内外专家、机关处室和学院(中心)领导、教研室领导、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团队、广州校区领导和干部教师代表共19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校长马金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张平主持。

为充分做好学校前两批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验收评估准备工作,分析梳理短板不足,10月24日-11月9日,学校通过以线上为主的形式,组织开展了边防管理、消防工程、火灾勘查、警卫学4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效预评估工作,邀请了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原质量办主任李亚东研究员等6位校外专家和6名校内专家组成预评估专家组,开展了为期23天的评估工作。

反馈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秦立强教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杨洪臣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炼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朱国庆教授、西安科技大学马砺教授等校外专家先后反馈了学校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评估资料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交流了所在单位开展一流专业建设的经验做法。学校涉外安保学院杨玉胜教授、移民管理学院马长泉教授代表校内专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意见建议。

预评估专家组组长、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原质量办主任李亚东研究员代表专家组高度肯定了学校近年来抢抓发展机遇,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专业建设取得的改革成效,认为学校主动应对改革转制带来的新挑战,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积极适应公安工作和社会人才新需求,调整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布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现出了敢为人先、拼搏奋进的干事创业精神。李亚东组长进一步宣讲和解读了教育部关于一流专业建设的理念要求,指出了学校在OBE教育理念理解与落实、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专业质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急需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学校按照发展性评估、增值性评估的评估理念调整一流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找准衡量专业水平的坐标系,扎实做好专业建设与改革任务。

马金旗充分肯定了此次预评估工作的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认为此次预评估是学校首次开展的一流专业评估,对学校今后的专业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发展具有诊断性示范性的重要意义;专家组中肯的意见建议,帮助学校找准了一流本科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亟需改革建设的关键任务。他强调,本次一流专业预评估是发展性评价,现在好不等于将来好,不等于永远好;现在强不等于将来强,不等于永远强,要认真梳理消化吸收专家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补齐这些短板不足,通过评估评出发展、评出创新、评出成果。

马金旗指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对学校建设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是本科教育承载着建设世界一流警察大学的使命任务。学校要实现一流,本科教育要率先实现。二是本科教育水平体现着学校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的能力和质量。三是学校本科教育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发展。四是学校提升本科教育建设质量水平需求尤为迫切。学校新办专业数量多,传统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发生较大变化,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新办和转型的建设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最后,马金旗向专家组介绍了学校10月28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暨卓越警务人才培养工作动员会的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解读了学校下一步本科教育的总体思路:一要强化“一个地位”,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完善“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机制,深度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总体要求。二是推进“两个转变”,即推进人才培养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标准化向特色化转变。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导各专业制定特色化个性化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国际化、科技化和实战化的培养特质。三是实现“三大变革”,即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由协作性体系向全要素高质量体系的变革,实行全要素育人,所有人员、所有岗位、所有部门都要承担好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粗放式培养向精细化培养的质量变革,构建“1+5”全要素育人模式及考评机制,持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战化教学训练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范式从传统范式向智慧范式的变革,持续完善“数据驱动·融合创新”的新一代智慧教育体系,积极构建智慧教、智慧学、智慧考、智慧课堂的新范式。

此次预评估工作是对学校本科教育及一流专业建设成效的一次重要检验,对加快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建强建特一流专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意义。